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名医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日常工作、专家用短剧拍摄工作精彩、医务人员在网络上开展医学传播活动……这些信息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然而,一些没有接受过医学培训的在线博主正在利用公众健康问题,将医疗宣传变成一种营销工具。过度营销的趋势不仅背离了传播药品的初衷,也损害了公共卫生的严重性。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谁能传播药物?医学知识体系复杂而严谨。无论是中医、西医、营养还是保健是的,有专业门槛。科学传播的内容必须基于科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科学传播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经验,还要有能力将经验转化为通用语言。卫生专业人员具备为公众提供权威、可靠的健康指导的专业基础。尽管有人认为参与科普的医务人员“不务正业”,但这种专业能力的缺乏导致了不专业甚至伪科学内容的增多。上海、甘肃等地已出台相关文件,在电子绩效考核和晋级中体现科普活动的价值,鼓励更多专家参与。谁需要更多药物?医疗宣传针对的是广泛的受众,但对于某些群体来说,它不仅仅是信息,而是所有内容。所以这是“迫切需要”。例如,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慢性病发病率较高。他们渴望了解疾病预防、合理用药、日常健康管理等知识。尤其是有强烈的传播药物的愿望。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的疾病管理,并希望了解如何调整治疗和生活方式选择以提高生活质量。然而,这些信息需求循环最迫切的群体也往往是信息辨别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面对精心呈现的“科普”内容,难以区分科学成分和商业意图,往往将博主推荐的产品视为能解决自己问题的“灵丹妙药”。这种错误信息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延误规范治疗,带来不可控的健康风险。因此,向弱势群体传播科学需要更加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非商业性。商业科普传播往往善于制造噱头或夸张情绪,内容容易吸引眼球、引发互动。然而,严谨、客观、有时乏味的科学传播在传播效果上可能不如第一种。有些人可能倾向于相信“富有同情心”的博主,他们提供了“传统医学不想教授的”解决方案。这种认知偏差一旦形成,不仅影响个体的及时治疗和遵守医疗指示,长期来看还会影响医患信任关系的基础,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医学的真正价值在于传播知识,引导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寻求适当的健康解决方案。科普不应该成为商业利益的附属品,科学公益必须放在第一位。只有优先传播医学,才能真正发挥其自然作用,保护公众健康。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