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 尹高峰 储能线路发展正在加速。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我国新增储能容量突破1亿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30多倍。其装机容量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40%以上,居世界第一。储能作为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消纳的重要方式,已成为各大太阳能企业关注的焦点。据Admini网站近日发布的信息显示,陕西省市场监管总局龙逸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逸绿能”)计划o 通过股份收购、增资、投票权委托等多种方式取得苏州晶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约61.9998%的投票权,从而实现对这家储能“独角兽”公司的独家控制。到目前为止,去年全球太阳能组件出货量前五名均来自储能卡车。 “由于新增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与电力需求的空间错配,以及新增风能、太阳能发电的不稳定性,随着太阳能装机容量持续快速扩张,太阳能消纳面临挑战,太阳能弃光率也面临挑战,近两年来大幅上升。”西安理工大学产业发展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铁山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储能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为推广新能源提供重要支撑。特别是在太阳能发电设备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储能可以有效解决太阳能发电的间歇性和变异性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此背景下,“太阳能+储能”成为大型太阳能企业的标准配置,除了隆基绿能之外,通威股份(Ngwei Co., Ltd.)也在今年6月悄然推出储能。通威新能源科技(金堂)有限公司于今年6月26日成立。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储能技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天合光能”)等主要公司ies已经进入储能卡车领域。 Infolink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组件出货量排行榜中,晶科能源位列第一,其次是晶澳科技和隆基绿能,位居第二,天合光能位居第四,通威位列第五。 “照明与储能融合是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已成为构建新能源体系的重要路径。”万联证券投资顾问何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照明与储能一体化项目将从“可选”走向“必需”,从“辅助电源”走向“主电源”。 “目前太阳能发展的障碍之一” 一是消耗。如果有储能和太阳能发电,它们的结合将大大降低太阳能发电的能源废弃率,进一步打开太阳能发电的市场空间。太阳能发电进一步推动储能发展。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新能源消费和监管的指导意见》规定,到2030年,基本建立协调高效的新型能源监管和消费多层次体系,新能源持续无缝衔接、多元利用、高效运行。新增电力需求将主要通过新增发电来满足。这将满足国家每年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消纳的合理需求,为实现最高碳目标做出贡献。在王铁山看来,这一目标的提出,表明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重点已经从追求装机容量转向消费能力的全面提升,这将带动太阳能发电以及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范围包括储能在内的产业链将进一步拓展。在近日举行的“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太阳能与储能产业大会暨太阳能与储能产业投融资论坛”上,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卢建中表示,太阳能与储能产业是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的关键节点,光储一体化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2025年光充存储一体化市场规模将达到约5000亿元,2030年将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随着技术进步和政治支持,光子学和存储的集成有望成为新能源系统的核心要素。 ”库凡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