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近日,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览会在陕西省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举行。大会不仅展示了种业创新、智慧农业、绿色科技等前沿成果,还揭示了科技创新如何系统重塑传统农业,签约项目61个,产业合作成果超过100亿元。在高新农业大会的一次专家咨询活动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正茂教授周围都是耕种者和种粮农民。 “种植小麦时,需要添加磷酸肥,以促进根部生长“防治小麦赤霉病,要靠种子的‘硬度’。”张正茂耐心解答。在被誉为“中国农业科学城”的杨凌示范区,种业不再局限于传统育种、种植,而是发展成为集分子标记选育、基因编辑等高科技技术于一体的科学实践。目前,炎林已培育出200多个小麦品种,推动了小麦面积的扩大。近年来,杨凌市着力建设国家旱地种业创新基地,打造中国杨凌农业创汇,建设了杨凌种子产业园、国家旱地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杨凌)、国家农作物遗传资源分离转移基地(杨凌)和杨凌农业基地。种业创新中心,吸引了110多家种业企业入驻。传统农业中基于经验的方法正在被智能农业中数据驱动的决策所取代。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都实时显示在电子屏幕上。技术人员只需点击鼠标即可远程监控整个公园的环境状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艳茹团队研发的智能苗圃巡检机器人,可以自动分析作物长势、识别病害风险、估算产量。 AI算法生成准确的农业决策报告,彻底改变以往依赖视觉观察的延误管理模式。绿色创新是本届高科技农业大会的又一亮点。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示范深圳市中农秸秆美容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合成生物方法,将秸秆转化为高价值材料,不仅避免了传统焚烧造成的污染,还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展会期间,公司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有机农业展区,“农业+文旅+文创”组成的产业模式正展现出勃勃生机。长安区唐村的农业旅游一体化示范、回族区蓝莓基地的三产融合实践,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经济新闻记者 雷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adimin@divastrendz.com

相关文章

从四个方面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科技旅游:从观察到寻找更新方式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咖啡已准备好收获。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投资中国已成为全球投资者的普遍共识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让我们丰富行业的“内资”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了解如何将消费带回家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