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寒冬难测。尽管预计今年冬天会温暖,但预计气温会出现一些波动。新华社记者黄耀表示,由于近期多地气温偏低,冬季提前到来。不少网友也疑惑:“今年冬天会冷吗?”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大家都会谈论寒冬和暖冬。现在天气预报技术已经发达,预测今年冷暖似乎是常识,但事实并非那么简单。直到冬天过去,我们才能知道冬天是寒冷还是温暖。 “根据标准,全国一半以上气象站冬季平均气温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张大全表示,在气象界,冬季气温不是一个预测概念,而是对冬季气温状况的事后确定。所以,要到冬季结束才能知道答案。因此,气象局发布的气候预报公报一般将未来状况描述为较冷或较冷或较暖。 比平常温暖。判断冬季是否寒冷的基本因素是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单季水平、地区水平和全国水平三个层次。单季寒冬是指单站气温距平平均气温小于等于-0.43倍标准差。区域性寒冬是指冬季寒潮站数超过总站数的50%。该地区的车站数量。全国防寒,防寒面积必须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截至2012年,我国共经历了6个寒冷的冬季。另一方面,虽然一年被认为有冷冬或暖冬,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冬季或每个地区都是恒定的。暖冬期间会出现非常强烈的寒潮,尽管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但也会周期性地出现严重降温。今年冬季温暖,气温、湿度波动较大。据尼特林介绍,近10天,新疆北部、内蒙古、华北、东北、黄淮、江汉等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1℃至3℃,局地偏低4℃至5℃。不少地区提前达到入冬标准,提前供暖。天气很快就会变冷,不是吗?会冷吗今年冬天的日子还继续吗?张大全表示,近期,赤道中东部太平洋大部分海域海温低于常年同期,处于中性至寒冷状态。中东和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冷水将继续发展,预计在深秋达到拉尼娜现象。在拉尼娜现象常发生的冬季(今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出现低温的概率较大。但由于受供暖、全球环境等因素影响,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因拉尼娜现象频繁出现暖冬。而且,我国冬季气候不仅受到热带海水温度异常的影响,还受到北极海冰、积雪以及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它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判断f从现阶段国内外数值模式结果来看,日本今年冬季气温接近常年同期,以温暖为主,但气温、气温波动较大,且具有明显的渐进性特征。然而,专家的判断标准可能与公众的判断标准不同。一般人的实际体验是不同的。与平均气温相比,涉及异常气温波动的极端现象往往更受关注。无论寒冷还是温暖,冷空气都是冬季不可避免的“常客”。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伴随寒流而来的大风、冻雨、雪往往更令人难忘。全球变暖加剧,为何强烈寒潮不断发生?当前,气候变暖日益推进,全球平均气温记录不断更新,异常高温发生更加频繁不,不。从全球变暖的角度来看,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趋势是明确的,但为什么我们仍然会经历严重的寒潮呢?专家解释,正常情况下,极地冷空气受西风带控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冷空气经常将沙推向低纬度地区,但西风带更容易控制,就像“羊马”一样。正常情况下,这些冷空气“羊”主要向着西风移动。因此,他们被困在极地地区。然而,全球变暖和极地放大效应的综合作用导致北极气温显着升高,中高纬度地区温度梯度减小,欧亚大陆西风带减弱。受此影响,西部地区的“羊圈”不再像以前那么坚固,滞留在极地的冷空气更有可能穿过西部地区,向下渗透d.因此,全球变暖和寒潮并不矛盾。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变暖,更极端的寒潮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受此影响,我国冬季气温波动将更加剧烈,必须密切关注周期性强降温、强升温对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张大全说。
(编辑:何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相关文章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约200个高水平数字园区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多家A股上市公司进军机器人领域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健康食品首次被纳入免税品类。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泡泡玛特致力于为其知识产权注入历史和影响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奈皮日糖隼为何“破环”?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300元以内买不到一件真正的羽绒服吗?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